查看原文
其他

喜剧之美---美学十讲(30)

2016-06-16 赵士林文集

例如老子曾经给统治者划分过一个等级:“太上不知有之,其次亲而誉之,其次畏之,其次侮之。”

老子的意思是,最高明的统治者,老百姓感觉不到他存在,因为他不炫耀权力;第二等的政治家,老百姓赞美他,因为他亲民爱民;第三等的政治家老百姓害怕他,因为他凶残暴虐;最差劲的政治家,老百姓嘲弄他,因为他愚蠢可笑。就是说,被老百姓笑话,成为喜剧讽刺对象的统治者,是最失败的统治者。


例如一个关于希特勒的笑话。

希特勒有一次到一个精神病院视察。他对精神病人发表演讲,一上来就问:“你们知道我是谁吗?”

精神病人回答:“我们不知道你是谁。”

希特勒很生气,连我是谁都不知道!立刻吹起牛来:“我是阿道夫•希特勒。我的力量大得很,像上帝一样,全世界都得听我的。”

精神病人开始没什么反应。过了一会儿,上来一位精神病人,拍着希特勒的肩膀说:“老兄,我们刚犯病的时候和你一样啊!”

不可一世的希特勒,一下子就变成了小丑。

你看卓别林的影片《大独裁者》,希特勒的化身兴格尔发表演说,狂热的煽动把麦克风的支架都烤弯了,在极度的夸张中,独裁者的疯狂恐怖立刻变成了小丑的张牙舞爪,变成了令人嗤笑的丑类。


这些例子告诉我们,喜剧不光是引人发笑,喜剧也有严肃性,高品味的喜剧让人在发笑中感悟,这就是喜剧的严肃性。西方有位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说:“对于终身以喜剧为职业的人,严肃的事物却具有不可抵御的吸引力”。用中国话讲,这就叫寓庄于谐。“庄”就是庄重严肃,“谐”就是幽默滑稽。真正有分量的喜剧,都是寓庄于谐。例如赵本山的喜剧作品,《不差钱》、《乡村爱情》等等都十分成功,但是我最喜欢的,还是《卖拐》和《刘老根》。我认为在赵本山的作品中,《卖拐》是小品的高峰,《刘老根》是电视连续剧的高峰。《卖拐》对社会丑恶的鞭挞入木三分,“忽悠”成了时代流行病的高度辛辣的讽刺,高度幽默的概括。《刘老根》中那个乡长是一个经典的喜剧形象,批判性极强,就像果戈理的《钦差大臣》。

同样道理,卓别林和憨豆的喜剧我都很喜欢。但是卓别林显然更胜一筹。原因就在于卓别林的喜剧让你流着泪笑,让你思考的更多。

我由此想起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的一句话:“幽默不是一种心情,而是观察世界的方式”

我们从卓别林的《摩登时代》中,在笑翻了天的喜剧欣赏中,不是分明看到了工业时代开始时弱者的无奈、可怜、悲哀和辛酸吗!

讲到这里,要向大家交代,所谓喜剧,不仅仅指的是一种戏剧或电影的类型,它包括很多艺术样式,诸如相声啊、小品啊、杂耍啊,漫画啊,都是喜剧,陈佩斯、赵本山、周立波、郭德纲,都是喜剧艺术家,丑陋、笨拙、夸张、扭曲、做秀、呆憨、滑稽、机械、僵硬、装傻充愣、自作聪明、拿着不是当理说、睁眼说胡话,脑筋急转弯,都可以成为喜剧。

在陕西扶风出土的一件仰韶陶片,五六千年的文物了。你瞧,五六千年前的民间艺术家就这样了不起,他不过就是用自己的手指头在这张脸上划了三下,两只眼睛两下,一张嘴巴一下,一个尴尬万分、活灵活现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。

他为什么尴尬?也许是由于他听到了这样的笑话:

某人和上帝对话。向上帝要一点小钱。

“伟大的上帝,在你的眼里,一千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?”

上帝回答:“只意味着一分钟罢了”

“万能的上帝呀,在你的眼睛里,一万个金币又意味着什么呢?”

“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钱罢了。”

“慈悲的上帝呀,那就请你恩赐给我一个小钱吧!”

“好,可怜的人,就请你稍等一分钟吧!”

这个笑话讽刺了某人的自作聪明和贪婪,他听了上帝的话,大概只能这样尴尬了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